学校主页|学科网站|本站首页|

学术讲座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管理 > 科研动态 > 学术讲座 > 正文

人工智能时代翻译文学研究的挑战与机遇——上海外国语大学宋炳辉教授莅临永利官网讲学

发布人:日期:浏览数:


2025427下午《中国比较文学》主编、上海外国语大学宋炳辉教授受邀莅临永利官网,于腾龙楼学术报告厅515教室,为永利官网学生带来一场以人工智能时代翻译文学研究的挑战与机遇为主题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副院长蒋莉华教授主持,学院外国语言文学、人工智能、翻译等专业近百名硕士研究生参与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宋炳辉教授从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流的普遍性切入,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正重塑翻译实践与理论范式。他提到,基于深度学习和大语言模型的神经机器翻译(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通过海量语料库的预训练,显著提升了科技、新闻等高对应性文本的翻译效率,推动翻译服务产业化。然而,技术逻辑内核仍依赖于既有语用经验的归纳建模,面对文学、哲学等弱对应性文本时,其创造性语用需求与开放性表达成为难以逾越的鸿沟。

宋教授进一步提出“翻译语料对应性光谱”概念,将科技类文本归为光谱的强对应端,因其语言普适性强、标准化程度高;而文学文本则因语言符号与文化内涵的独特性,位于弱对应端。他以诗歌翻译为例,剖析语音、语义与文化隐喻的交织如何导致“不可译性”困局,并强调文学翻译的核心价值在于探索语言的陌生化与个体创新。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局限性,宋教授呼吁学界重视翻译文化研究的独特意义:“翻译不仅是语符转换,更是跨文化意义的重构与传播。”

在比较文学视域下,他结合中西文学交流中的“入超”现象,阐释文化势能差异如何影响译者的策略选择——从归化到异化,背后是历史语境与动态权力的博弈。为此,宋教授提出文学翻译研究的三大关键词:特定语对语境、翻译向度的文化意义、历史累积效应,强调唯有深入文化差异与动态语境,方能实现翻译的创造性转化。

讲座尾声,宋炳辉教授总结道,人工智能技术虽在高对应性文本翻译中成果斐然,但文学翻译的复杂性与人文性仍需依托译者的主体性探索。他提出未来翻译研究应兼顾“技术赋能”与“文化反思”:一方面推动人工智能在实用领域的深度应用,另一方面坚守翻译作为跨文化实践的本质,在技术浪潮中重塑人文价值。

在互动环节,宋教授就“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作者与译者的关系”“弱对应性语料库的构建困境”等问题与学生展开热烈讨论。本次讲座不仅为翻译学科与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研究提供新思路,更启发大家在技术变革中坚守翻译的文化使命,探索新时代翻译文学研究的创新路径。

 

上一条:如何观察社会?—延边大学教授李梅花为我校师生讲座

下一条:资深译员戴赛为我校学子分享十五年口译实战经验——Speed长沙行翻译背后的故事

关闭